找到相关内容209篇,用时3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智俨的人天教

    补充一般的判教中缺乏人天教的一环,颇具价值。以下本文将智俨判教中论及人天教之处,依其层级自低向高,判分为:(1)“人天正善教”:其中又分为“教外正善教”与“(教内)人天因果教”。(2)“人天超脱教...说“断因”),而仍接引他学佛(仍有行性佛性)。   所以,若能秉持如三阶教肯认众生皆具佛性、“普敬”众生的态度,而非舍弃、轻视此类众生,如此能产生激励、接引的效果。这也类似《究竟一乘宝性论.为何...

    李治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04053184.html
  • 《佛性与般若》之研究(1)

    成书是何时代以及作者谁属,依其理论本身言,则是真常唯心学派最成熟的一本论著。此书之思想的成熟程度摄前期唯识学之两宗的终极论旨而无遗;不但如此,即使贤首所开创的所谓的别教一乘圆教之华严宗,其义理之支持...分析出此两观念之故。一般的佛学专家特别强调般若经与龙树学中所常提到的悲愿或大悲心是甚重要的,像欧阳竟无便是(见《内学年刊》),但这观念不能真正决定大小乘之区别,因为通教三乘人固在体法空下行菩萨道而...

    廖钟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3355942.html
  • 《楞严经》之念佛方法论及其理论意义

    交互作用,之所以可能的理论基础,实则植基于“性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同时,《楞严经》的念佛行法,说是一种反闻闻自性之止观行法。此是本文所欲揭示的论点。  一、通过观想、观像、...生心,生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而此佛是自性佛,而非它方佛。也由此可知,以说念佛之净念都摄六根,说亦是一种能反闻闻自性之止观行法。  主要参考书目  古籍著述  【印度】龙树菩萨造【后秦】...

    般若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5057020.html
  • 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

    刘熙载的具体情况已难详考,但从诗题即可知,该先生乃好佛者,刘氏自称“由师授”的“文诀”,当与“梵书”密切相关。至于“文诀”一语,在广义上当与“文艺美学”相互为用。其“好借禅机悟常住”的自诩在这里具体...刘”而己。而刘熙载虽不如刘勰那样对所论的各别范畴作了“周到深刻”的阐发,但就所列对应范畴在“量”上的详备和剖判之精当而言,说还在刘勰之上。  在上述刘熙载建立的庞大对应范畴系列中,不难看到,他是...

    詹志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5359581.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後感

    毋须妄起私意纳此摒彼。(2)揭明「佛法三乘四宗派,第四第五非佛说」这一看法,乃只就佛学主流而论。在主流之下,仍派分诸多支流,而且并属「佛说」。此外,南、北传佛教各个支流,纳入四大部派下加以定位。【12】(3)举扬中观学派论破内学或外道「有见」的本怀,同时强调如果依据中观宗见,乃是对修道方便采取开放的态度。只要能得一心相续,都据以入道证果。(4)提醒学人务须闻言观行,以免被妄称得果登地者所惑...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3562071.html
  • 菩萨罗汉证圆通

    圆通章」名目产生;吾以为如经文所彰显音声修证旨趣之实用价值与方便流通利生之需,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之紧要,比拟妙法莲华经品分二十八,其中第二十五品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自古得教界以单行本竞相印制...跃跃待启之觉心,倘亦同普门品之广传,则末法佛子之深幸也。  据此,楞严经卷五中二十四圆通,定名为「二十四圆通成道品」,此二十四圆通乃短文汇集而成,每一圆通皆能自成一章,连同前面缘起经文合成二十五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15863450.html
  • 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初探

    释中恨别于高(足走)(踪),尼众伤嗟而洒泪。呜呼!三冬降雪,偏枯柰苑之枝;五月行霜,痛碎(瘁)祗园之叶。余秦(奉)邀命,辄述荒无(芜),徒以笔翰生踈,自惭漏略(陋劣)。其词曰:   鼎门之旌,...用记高踪,聊述芳猷。乃为赞曰:   间生异俊,奇艺天然。幼而别众,名贤。坚持戒学,秋月齐圆。立性恪节,不犯烦諠。安居守道,广展金田。训悔(诲)后辈,经教精研。方保延寿,登历戒坛。何兮逝逼,魄散九泉...

    杨宝玉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31492241.html
  • 印度逻辑—因明底基本规律(中)

    智慧动物命题(宗)印度逻辑——因明以中端三特征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term(旧译因之三相)作辨别真伪之准绳,补充充足理由原则...如何解说而定。如吾人以为“健全推论”必定要证明其结论之真者为限,则归纳非健全推论,因归纳不能证明其结论之必真。在此意义之下,归纳固非推论,归纳亦非逻辑,然吾人若认所谓“健全推论”,不必以能证明其结论...

    虞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138117.html
  • 浅谈“一心不乱”

    若执持名号至于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者,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执持名号至于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18  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里也说:  事一心析为净念相续,定心...一切智能行,无不了知故。   《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说:  专明法则一心不乱,是即名为禅波罗蜜。布置端正不歪不斜,善知分齐与不可,是即名为般若波罗蜜。   从以上的经文可以看出,“一心不乱”在...

    释来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2639833.html
  • 论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范式

    人生的终极意义,其所严斥的正是有所执,而有一文化本位不正是一种“执”吗?这样看来,佛教并非无本位,而是以个体生命解脱为本位,以上思路便将我们引入民族本位和个体本位的辨析中,这一辨析转化为文化与宗教之...为理解佛教提供了先在的框架,所以任何一位中国佛教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兼具已言及的两点,这也已成为学界之通识,如东晋慧远的“三报论”、北宋知礼之“色具三千说”等。但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之浸润仅仅理解为...

    吴忠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40441795.html